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1-22 08:14:32
01
《蝶恋花·出塞》
清·纳兰性德
今古河山无定据。
画角声中,牧马频来去。
满目荒凉谁可语?西风吹老丹枫树。
从前幽怨应无数。
铁马金戈,青冢黄昏路。
一往情深深几许?深山夕照深秋雨。
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,都容易触景生情。
只是表现的方式各有不同。
古人一般都喜欢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和抒发;而现代人一般就是通过各种影像或者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。
这个“景”可以是一个场景,更可以是一个风景,或者某一个瞬间所引发的思想情绪的波动。
清朝诗人纳兰性德也是因为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《蝶恋花·出塞》。
02
纳兰性德,初名纳兰成德,字容若,后人亦称他为纳兰容若。
《清史稿·纳兰性德传》记载:
性德,纳喇氏,初名成德,以避皇太子允礽嫌名改,字容若,满洲正黄旗人,明珠子也。
史料记载,性德自幼聪慧,文武兼修,“数岁即习骑射,稍长工文翰”,很小便学习骑射,稍大一些就开始学诗词文章。简单来说,他文武双全。并且还有孝心。
他差点就在十八岁的时候有望进士及第,只可惜一场病让他不能如愿。
三年后及第,并被康熙皇帝看上,让他当御前侍卫, 别人把这个当作是荣耀,可是,那不是他的理想,可是又不得不遵从。
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,才造就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纳兰性德吧?
文和武的经历,让人有种错觉,那就是有两个纳兰性德。
一个纳兰性德情感细腻,多愁善感,婉约多情;
另一个纳兰性德仕途得意,随驾驰骋,让多少人羡慕!
很少有人能对他有种全面的了解的!
03
纳兰性德这些年很火,经常能听到这个名字。这也说明了他受到的关注和时人对他的喜爱,尤其是女人,对他的诗词有种难以抗拒的感觉。
他被誉为“清朝国初第一词手”,作品不仅享誉清代文坛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绚丽的一席之地。很多人还把他称作“大清第一浪漫情种”,那是因为他的诗词,很多都和爱情有关,离谱的是,有的诗明明不是写爱情,可是让人读起来也跟写爱情一样。
比如说这首《蝶恋花·出塞》,题目分明是在表现出塞的悲凉和苍茫,可是他却转折描述为一个幽怨而悲凉的故事,那就是昭君出塞。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。
上阙写景,描写的是出塞路上的苍凉和萧瑟。正以为诗人要表达那种边塞的寂寥的空旷和兴亡之感,黍离之悲。
可是到了下阙,却一下子抒情并浓缩到“一往情深深几许?深山夕照深秋雨”中来,颇有和恋人生离死别的那种不舍和悲凉。
04
诗人把自己出塞,代入到昭君出塞的心情里了。
不得不说,诗人的情感和细腻。
远离中原,去往遥远的塞外,这对于远离的人来说不舍是正常的情感。有去难回才是最为深刻的情绪!
别看和亲看似风光,但是那种幽怨悲苦之感尽在一瞬间的回眸中。
那是离别断肠的情感,绝望而决绝!
偏偏被诗人抓住了这样的一份情感!还写出了这样的唯美和婉约!
确实,在现实生活里,离别已经成为常态,很多人对此也是比较淡忘,甚至已经是遗忘。
因为交通工具的发达,资讯工具的便利,这些都让离别变得不再让人有深刻的感觉。
所以读纳兰性德的这首诗,可以让人可以重温这样的一份感情。
05
现代生活里,快速节奏使人们对离别的感知变得越来越模糊。或者忙于追逐未来,却忘记了回头看看过去;或者们渴望得到更多,却忽略了已经拥有的。这种对离别的冷漠态度让人们失去了感受生命中美好瞬间的能力。
通过这首诗,让人学会需要放慢脚步,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。当真正投入到当下,便会发现每个离别都蕴含着深深的韵味。
要学会珍惜眼前人,把握每一次相聚的机会。与其为离别而感伤,不如好好享受当下的快乐时光。
要懂得感恩,感谢每一个陪伴过自己的人和事。因为正是这些过往的经历,才成就了现在的自己。
纳兰性德把离别写成一首诗,让人感受到离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而是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更是生命中的一个体验。
面对离别,不必过分忧伤,只需以一颗平常心对待。相信每一场离别都会为人生留下美好的印记,让生命更加丰富多彩。
所以,请不要忘记,离别也是一种美丽,或者虽然带着些许惆怅忧伤,也可以很唯美。
当离别已成为一种常态,不能因此就将其视为理所当然。相反,应该重新审视离别,领略它的独特魅力。
是在体会不了,那么不如读读这首《蝶恋花·出塞》吧!或者在那一瞬间,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觉也不一定呢?